作者:黄道炫
出版:202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报告人:陈囿、李兵,华体汇体育手机app下载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一、 引言
1937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奇迹般的发展道路”:由刚刚结束长征、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的贫弱力量,迅速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不唯如此,这一时期由特定历史现实所锻造的党的特性,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持续对这个政党、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 作者介绍
黄道炫,江西赣州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66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202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0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出版《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铁水流》等多部专著,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三、 研究方法
史料分析法:作者广泛运用包括时人日记在内的多类新史料。通过对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如档案、文献、回忆录等,力求还原抗战时期中共革命系统运作的真实历史场景。
四、 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将对作为整体的中共党组织的分析与对党员个体的观察相结合。既从宏观层面探讨党组织在干部规训、政策执行、生存和抵抗等系统的运作与演进,又从微观角度通过引述党员干部日记等呈现个体的思想转变,使读者能同时了解到中共革命系统的整体运行机制以及底层党员的心路历程,全面展现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成长特性。
(二)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一种尽可能逼近研究对象的内在研究方法,依托丰富的新史料,包括时人日记等,提供了在档案开放之前所能实现的最详密的中共内部近距离特写。这种研究方法能深入呈现当时党内生活的风貌,塑造具有真实感的历史叙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观点结论创新
聚焦抗战时期中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共产党在战时组织力与凝聚力的形成机制,解释了参加抗战的爱国知识分子如何转而服务于党更宏远的目标。强调这一时期由特定历史现实所锻造的党的特性,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持续对这个政党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为理解中共从革命党崛起为执政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五、 全书梳理
(一)干部养成的路径
总体看,抗战期间,中共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把知识分子为主的「三八干部」导入自己的轨道,新知识分子的加入,提高了党的整体素质,却未减损党的纪律,反而通过训导思想者完成思想的一律,进一步强化党的机器,提升信仰的坚固度。在革命理论的感召及党的强大组织、宣传、训导下,这些最初多是怀着救亡情怀投身革命的干部已经自觉服从党的意志,这正是中共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中共努力保持弹性,统一思想需要政治控制作为前提,展开的方式希望通过说服而不是压服达到,明确的目标辅之灵活的手段,内的自觉是基础,外的规训是手段,可以说,这是中共能够持续获得活力的关键所在。
(二)婚姻限制下的挣扎与皈依
从战时婚姻管控的这段历史中,或许很难得到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从中既可看到中共的效率和倡导能力,也可体察其下隐藏的个人情感不得而出的奔涌暗流和潜存于人类灵魂深处、时时要露出头角的感性力量。中共在婚姻限制中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即在达到限制干部婚姻、保持革命阵营战斗力目标的同时,还让整个群体保持开明的纪律。
(三)整风运动的心灵史
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大事件。这里不再从高层政治层面去探究整风运动的复杂考量,而是希望通过对运动中反省报告及个人日记的剖析,将这样一场曾经在当事者心中掀起巨大的思想风暴、触及个体灵魂的运动,从心灵史的角度尝试予以记录。对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无论对了解这个党、这支政治力量,还是人类思想的传输,以及心灵的扭转、改变及其间的张力,都有着无可置疑的意义。
(四)权力的垂直下探
战时中共政治直观的趋势是权力下探。通过权力下探,中共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强力介入,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统合管理逐步成形。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具有高度的效能和严格的秩序,改变了中国基层社会长期缺乏效率的运作模式,也扭转了清末以来权力下探造成的地方社会权力失序的趋向,根据地的行政效率、社会管控及汲取资源能力大为加强。
(五)群众组织及群众路线
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中共革命念兹在兹的问题。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革命的领导者,党应该领导群众,而共产党主义运动贴近民众的性质又使之不能自居于民众之上。正因此,抗战时期,在硬的政治构建起垂直的严密权力体系同时,软的政治文化也卓然成形,这就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群众路线把党和群众摆在水平位置,通过向群众释放权利,以同心圆式的不断推展和融合拉近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
(六)政策落实
中共的政治系统,不仅要建立上下通联的管理体系,还要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两者相辅相成。中共是一个有主义、有理想的政党,同时还是一个具有高度执行力和贯彻力的政党,将理念和执行、战略和战术、军事和政治、中央和地方等等因素融为一体。单纯看中共革命系统中的任何一点,都未必惊人,一当形成整体,却能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能。
(七)统一战线的地方形态
抛开密县个案成败看,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成为中共政治不可或缺的部分,提升了中共的适应力和渗透力。系统运作追求效率,常常呈现单一化倾向,失去纠错功能:异质性的引入,对于系统运作实现信息反馈和回流非常重要。这或许是统一战线对于中共革命系统的又一层意义。
(八)出师华北
1937年大规模战争爆发后,中共接受改编,迅速向华北出动。出兵后,坚持游击战方针,开辟、发展敌后根据地,撒豆为兵,力量扩散至整个华北。中共的这一决策,为日后在华北站稳脚跟、获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抗战初期中共向华北广大地区的积极出动,是改变此前局处西北一隅,资源、地域、影响力均受限制,生存、发展陷于困境的关键一步。
(九)持久战的“三驾马车”
持久抵抗是面对当时日军迫不得已的选择,中共和毛泽东的突出贡献是论述了如何持久的问题,既在理论上阐释了持久战的方针,还以开辟敌后战场的方式具体实践了在敌后如何持久,打破日军期望速胜的侥幸心理。而游击战、根据地、正规军构成中共持久抗战互为作用的「三驾马车」,而这些又和总体战的思路息息相关,持久抵抗的链条在多种要素的相互咬合中形成、运转。
(十)弱平衡下的根据地生存
在中共和日军的对峙期间,华北平原上形成一种弱平衡局面:强势的一方(日军)似乎足以打破平衡,却又没有足够决心打破平衡,不得不无奈接受,双方间的平衡摇摇欲坠,却总能维持不倒,这种状态,即为弱平衡。如果只是从战争和武力本身看敌后战场,弱平衡的存在难以想象,而当把敌后抗战视为对日抵抗系统中的一环,弱平衡就获得了成立的坚实基础。
(十一)抵抗系统的隐喻:地道和地道斗争
抗战后期,中共根据地展开大规模的地道斗争,尤以冀中地区最为突出。作为中共主导的对敌斗争系列链条中的一环,地道斗争具有强烈的中共军政特质。挖地道、全村挖、村村挖,在技术条件落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且面对着强势日军压迫的背景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共的有效引导、坚韧的武装抵抗和一个对日充满敌意的氛围,是地道斗争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像地道这样一种本质上偏于被动的抵抗形式所以能够存在,与对手方露出的空隙不无开联,日本当年在华北地区的统治方式与统治实态,是帮助观察地道和地道斗争不可或缺的一环。
六、 个人感悟与评价
(一)收获与启发
本书深刻揭示了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生存壮大的深层机制,远超单纯的军事斗争。其核心收获在于认识到:
1.生存基础的极端重要性:在严密封锁与匮乏中,根据地通过精密的“自力更生”体系(生产、金融、贸易、物资调配)维系经济命脉,将“柴米油盐”转化为战斗力的基石。
2.组织力的核心作用:党通过农会、妇救会等组织网络深入基层,有效动员、服务民众,形成强大凝聚力。“三三制”政权则展现了团结各阶层、化解矛盾的政治智慧。严明纪律与灵活策略的结合,保障了组织的效能与韧性。
3.系统运作的精密性:情报传递、后勤保障、社会治理等构成一套高效协同的“操作系统”,其务实性、适应性与扎根基层的特性,是应对极端困境并积蓄力量的关键。
启示:宏大事业的根基在于对复杂系统(经济、组织、信息)的务实构建与高效运作。根据地能在绝境中维系、发展并赢得民心,其展现出的强大组织生命力与系统性生存智慧,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二)不足与思考
作者以“系统” 概念统合战时中共革命运作,虽有助于梳理组织逻辑,但可能存在为理论框架削足适履的倾向。例如,书中将干部训练、政策贯彻、战时抵抗归纳为三大系统,这种分类虽清晰却可能简化历史的多元性。例如,游击战与正规军的动态转化、根据地建设中的矛盾协调等,书中虽有涉及,但更多聚焦于系统的 “叠加效应”,而对系统内部的张力(如正规军分散后如何重新凝聚、地方与军队的连带机制如何平衡地缘情感与纪律约束)的分析稍显简略。
这种理论先行的框架可能导致对历史细节的捕捉不够充分,未能完全展现中共革命系统在实践中的曲折性和偶然性。此外,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存在“两端强中间弱” 的现象,即高层决策与基层实践研究较多,而中间层级(如县级干部、地方武装)的作用被忽视。《铁水流》虽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但可能未充分关注中间层级在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
七、 结语
总之,《铁水流》跳出了简单的“打仗叙事”,看到了革命根据地如何在敌后“过日子”、“搞建设”、“管系统”。 它像一部详实的“战时生存与发展指南”,揭示了中共能在残酷战争中生存、发展并最终赢得民心的深层密码——那就是一套极其高效、务实、扎根于群众、并能不断自我调适的“革命操作系统”。读完后,不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对“组织”、“管理”、“生存智慧”这些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说白了,能把“烂摊子”收拾好,把日子在绝境中过下去、甚至过出希望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胜利。
编辑:陈囿、李兵
初审:刘露
复审:许婧
终审:查金萍